于品海的“网络麦肯锡”模式与阿里巴巴、慧聪国际等极其相近。不经意间,一场新老模式之间的格杀好戏似乎就要上演了
中国数码(0250.HK)及其母公司南海控股(0680.HK)的董事长于品海似乎永远都是香港和内地资本市场上的红人。
现在,在整合旗下若干业务之后,这位资本大佬开始惦记起“网络麦肯锡”。
12月初,有“神奇小子”之誉的于品海,正式推出一家网络公司“一大把”, 其意在网罗一大把商机。除从事传统B2B业务外,“一大把”还将被打造成“网络麦肯锡”。 而它的主要客户群,是中国正在壮大的中小企业。由于该公司的业务范围,与阿里巴巴、慧聪国际等相近,一场格杀的好戏似乎即将要上演了。
再塑麦肯锡
新成立的“一大把”网站(www.yidaba.com),是中企动力集团的子公司,后者则是中国数码的子公司。“与阿里巴巴不同的是,我们网站不仅仅做B2B.”在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公司总经理林娟如表示。
林是来自台湾的职业经理人。在组建“一大把”之前,她的主要职务是中企动力集团的副总。
她所言及的阿里巴巴是为中小企业提供买卖信息、并从中收取若干费用的公司之一。实际上,这也是“一大把”的业务模式。因此,业内人士大都认为,二者展开血战之势在所难免。
但林娟如对此并不认同。她告诉《财经时报》,“一大把”的重要业务,是提供资讯以及管理咨询,这是类似“网络麦肯锡”的架构。所不同的是,麦肯锡为大企业服务,而“一大把”面向中小企业。
据她透露,公司提供的网络管理咨询业务,将不仅包括网络营销层面,还包括公司内部管理层面。“比如薪酬体系的设立、管理流程的安排等,诸多困扰企业主的问题,都是咨询的内容。”而这家公司不同于麦肯锡之处,是它要推出“商务社交圈”的业务,方便中小企业主互通有无。
重组中国数码
事实上,于品海推出“一大把”网站,是重组中国数码的必然。这家公司的问世,并非重组的第一步。严格上说,重组早已经进行。
“一大把”的母公司中企动力集团,是中国数码(0250.HK)IT产业旗舰,其前身是原中国企业网。1999年,于品海将这个公司收购,4年后重组成中企动力。2003年,于品海又收购新网及新中商网。两年之后,这几家公司再次重组,成立了中企动力集团。
在推出“一大把”网站之前,中企动力集团的主营业务,是帮助中小企业建网站,提供B2B信息平台,帮助企业从事电子商务,其模式与阿里巴巴大致相同。“一大把”问世之后,情况开始不同。
“一大把”与中国数码,以及与母公司中企动力之间,如何在业务与资源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整合,或将成为于品海未来的工作重心。
林娟如告诉本报,“一大把”的许多资源,比如20万家客户的信息,都是继承自中企动力。而其“网络麦肯锡”部分业务,即借助于“华夏大地”( 中国数码从事网络教育的子公司)以及自己网络上的新拓展。
硝烟漫布
事实上,除了中国数码在重组之外,阿里巴巴和慧聪国际也在重组。
2005年8月,阿里巴巴和雅虎合并部分业务。雅虎以10亿美元的代价,获得阿里巴巴35%的股份。7个月之后,阿里巴巴的创始者马云(马云新闻,马云说吧)在一个会议上表示,要在3年内实现100亿元营收。
也是在2005年8月,慧聪国际出售旗下中搜公司42.5%股权,获得474万美元现金,以扭转亏损。今年5年,慧聪又宣布与环球资源合并,将10%的股份出浪与后者,以合力扩张业务。
毫无疑问,竞争将越来越激烈。而这正是“一大把”在问世之后,推出“网络麦肯锡”的重要原因,因为只有创新式的使用网络麦肯锡模式才能差异化生存。不过,有人士认为,此举未必减少竞争,相反,较量也许更加激烈。
这位业内人士称,中小企业用户其实并不关注技术本身,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IT服务。实际上,“一大把”的“网络麦肯锡”战略,将配合同时打出 “免费牌”,力图吸引更多的中小企业参与。
据记者了解,如果要成为阿里巴巴的会员,每年至少交纳6万元人民币。
根据艾瑞市场咨询发布的《2005年中国B2B电子商务研究报告》,在2005年,中国B2B行业的交易总额达81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6%,预计到2007年底,交易额将达到3090亿美元。这就是于品海和“一大把”的一大把机会。
相关连接http://tech.qq.com/a/20061223/0000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