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网转型面临三大关键挑战
发布时间:2007-06-29 16:29:17
来源:中企动力
业务收入增长率相对去年出现负增长、ARPU值不断下降、传统固话业务用户流失,固网转型如今对全世界固网运营商来说都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作为中国最大的基础网络运营商,拥有世界第一大固定电话网络的中国电信,其转型思路是怎样的?三网融合、IPTV、3G、WiMAX……面对电信业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趋势,中国电信将如何取舍?实现固网转型,需要面对哪些问题?

  中国3G牌照呼之欲出,电信重组万众瞩目。在电信业新一轮变革来临前夕,本报执行总编辑孙定专门约访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总工程师韦乐平,针对以上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最大障碍在于监管体制

  主要观点

  “三网融合”面临的最大障碍首先是监管体制问题。其次,电信、广电、互联网三大体系的商业模式完全不同。第三,技术实施上也存在问题。

  孙定: 电信的问题很多人都关注,尤其是中国的电信业下一步怎么走,目前更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从全球电信业的发展趋势来看,融合的问题目前很突出。您如何看待“融合”这个趋势?

  韦乐平: 首先我们要把“融合”这个概念弄清楚。“融合”跟过去电信搞的“综合”是完全两码事。“融合”实际上是对“综合”的反思,是一种演进式的发展。电信界从20年前热衷于“综合”,如今开始转向“融合”,这里面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决定了技术路线的不同。

  “融合”是一个特别大的问题,涉及到多个不同层面和巨大的投资。先从大的方面说起,就是“三网融合”。如今很多人讲“三网融合”,但其实很多人的理解都是错误的。所谓“三网融合”目前主要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上使用统一的IP通信协议;最终导致行业监管政策和组织架构上的融合。至于各种业务的基础网本身,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竞争的需要将会长期共存、竞争和发展。这个内涵一定要搞清楚,搞清楚以后再来看“融合”到底怎么做,我觉得这是一个大的前提。

  孙定: 您认为要实现“三网融合”,当前面临的障碍有哪些?

  韦乐平: “三网融合”肯定是一个世界性的大趋势,它没有任何技术上的重大障碍,是管理体制造成了三张网的分隔,其实主要是广电网和电信网的分隔。中国“三网融合”现在最大的障碍就是监管,是一种体制上的障碍。部门利益、部门权利正在阻碍融合的实现,这是一个活生生的“生产关系障碍生产力发展”的典型案例。

  有人认为“三网融合”的条件目前还不具备,比如广电的力量比较弱、难以同电信展开全面竞争,这是事实。但是20年前两家却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为什么电信业今天比广电的盘子大6倍?这就是体制造成的,说明市场化机制有利于企业发展。广电的体制再不改,与电信业的差距不仅不会缩小,恐怕会越来越大。要完成广电体制的改革,我认为要做到四个分离:政企分离、网台分离、制播分离、商用台和公用台分离。这样的话,广电体制就活了,资金也不用靠国家了,一定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除了监管问题,“三网融合”面临的另一个障碍是商业模式的问题。电信、广电、互联网这三大体系是三个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电信是高质量、高可靠性、收费相对也高;广电是中等质量、中等收费,最严格的监管;互联网是低质量,低收费或不收费,没有监管。“三网融合”需要解决这三种商业模式融合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IPTV商业模式需要探索

  主要观点

  IPTV的形势一天比一天好,但需要找到合理的商业模式。IPTV的成功与否,最关键的就是要把“连接”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孙定: 说到商业模式,就要问起大家最关心的IPTV的问题。商业模式一直是制约IPTV在全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电信在IPTV方面的最新进展如何?

  韦乐平: 我们一直在探索IPTV的合理商业模式,但现在还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从全球来看,IPTV商业模式的问题目前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中间除了不同商业模式融合的困难,还有由于内容提供者在价值链中拥有最强势的地位,使留给IPTV服务提供商的利润空间并不乐观。

  另外就是技术问题。IPTV需要跨行业作战,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标准,但谁来为跨行业的运作制订统一的标准?谁来做总体上的考虑?这两个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互操作是任何网络能否规模发展的大前提,只有实现了互操作,设备成本才能下来,才能打破垄断。中国电信也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总的来说,IPTV的形势是一天比一天好了,起码中国电信的IPTV业务在上海、台州、福州、厦门、西安和汉中6个城市已经落地了。

  孙定: IPTV的总体发展面临很多问题,但是不是有一些点可以寻求突破?

  韦乐平: 你说得很对,这涉及到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就是所谓“连接为王”还是“内容为王”的问题。很多人说现在已经进入“内容为王”的时代,但我认为,从我国视频业务的运作历史看,内容并不为王,这一点历史已经证明。从历史上看,凡是赢利的业务多半是连接型业务,例如电话业务是最经典的连接型业务,短信业务也是连接型业务,VPN也是各种连接业务。具有连接性的业务才是具有卖点的赢利业务,而内容型业务尽管吃带宽很厉害,但产生收入的能力很弱,人们习惯于为连接型业务所付的钱远高于内容型业务。一个短信,几十个字节,1毛钱一条,每年收入约300亿元; 而一部电影占据高达几个G的字节,只收几毛钱,却很少有人愿意支付。

  然而,从视频内容的价值和重要性看,则“内容为王”的说法有一定道理,内容支付成本正成为视频业务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以视频业务为基本特征的IPTV,能否经济地获取有价值的内容不仅是吸引用户、留住用户的关键,而且也成为降低IPTV业务平台成本的关键。

  中国电信搞IPTV,目标是要放在交互性上面,放在连接业务上,在这个方面有很多可做的事情,比如我们的黄页、信息服务等等。IPTV的成功与否,很关键的就是要把“连接”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这个上面去开发新的东西。

  开展移动业务事关生死

  主要观点

  移动业务对于固网运营商而言可谓事关生死;由于错过了最佳时机,3G的赢利前景不是特别乐观,但也并不悲观;WiMAX是一项好技术,但生不逢时。

  孙定: 3G的问题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但也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目前国外3G运营商的业务开展情况普遍来看并不太理想,您对3G的前景怎么看?

  韦乐平: 由于我国错过了发放3G牌照的最佳时机,我对3G的赢利前景不是特别的乐观,但也并不悲观。因为具体到中国来看,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未来3年还有1.5亿用户的发展空间;长远看,可能还有3亿~4亿用户的发展空间,这就够了。另外,3G的每话路成本比2G网络低多了,还有那么多的增值业务,一旦推动起来,很多新的应用一定会涌现出来的。

  我们仔细分析过,作为固网运营商,中国电信要摆脱当前业务增长率负增长的困境,比较重要的增长型业务有几种:第一个就是移动业务,能带来几百亿元的年收入;第二个看好的就是IPTV,能够带来几十亿元的年收入;再下面的是IDC业务,这个搞好了也可能有至少几十亿元的年收入。可见没有什么业务能够与移动业务匹敌。

  移动业务对于固网运营商摆脱困境来说的确非常重要,决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拥有。

  世界上主要的大型固网运营商业务收入几乎都是负增长,但是他们大多同时拥有移动业务,因此总体上日子还过得去。而中国的两家固网运营商是世界上仅有的没有移动业务的大型固网运营商。当然,我们相信政府的承诺,一直在为能做力所能及的移动业务做着准备。

  最近电信业谈得比较热的另一个话题是WiMAX,WiMAX是一项好技术,它在技术上确实领先于蜂窝移动阵营。首先被WiMAX应用的OFDMA和MIMO技术也已经成为蜂窝移动阵营的技术选择,但问题在于它没有全球统一的频谱,又不甘心只做移动宽带接入,试图与3G正面竞争。另外WiMAX阵营的实力与蜂窝移动阵营相比,还比较弱。3G已经在全球先入为主,WCDMA制式已经有1.2亿用户,CDMA1x EV-DO也有了6000万用户,均进入了正常发展的轨道,而WiMAX还在试验和试商用阶段。当然,近期ITU有可能接受WiMAX作为第四种3G制式,但可惜作为3G,WiMAX来得太晚,作为4G, 似乎又太早,可以说生不逢时。

  现在连TD-SCDMA都已经搞起来了,所以WiMAX虽好,也只能做3G的补充了。

  中国电信针对WiMAX做了很多技术和应用策略的研究准备工作,计划从下半年开始做摸底测试,等到Wave 2版本基本就绪,将开始进行现场试验。无论中国电信拿到什么样的移动牌照,作为低成本的大众宽带接入技术,WiMAX都是不能缺失的,这是战略性的部署,因为作为城域宽带接入,它的成本比3G要便宜多了。但是作为纯粹的移动体制,WiMAX的成本优势就没有那么明显了。

  本报执行总编辑孙定和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总工程师韦乐平

  总裁感悟:东西双网并驾齐驱

  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中国电信总工程师韦乐平曾经三次与英国电信的总工程师深入探讨网络转型问题。

  很多业界人士喜欢拿中国电信的CN2等转型工程与英国电信的21CN(21世纪网络)做比较,固网转型的大潮铺天盖地而来,一东一西两大固网运营商都在积极寻求网络转型、探索下一代网络建设之路。

  韦乐平说: “事实上,我们在大的趋势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大家的数据承载都是走的IP/MPLS路线;都采用了软交换和综合接入;传输都看好ASON和电信级以太网……”谈起这些技术话题,韦乐平津津乐道,对英国电信的CTO也颇有种惺惺相惜之感。但是,对于自己一手主抓的以CN2工程为承载的固网转型工程,韦乐平更有一种父母对孩子般的钟爱与自豪。

  “我们历经6年多时间,建成了一个由200台软交换、260台智能用户数据库和865台路由器构成的固网转型新架构,使得以支持语音业务为主的传统固网转变为具有支持数据业务和移动业务在内的多业务能力的电信网,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大规模固定电路交换网向IP化网络和统一控制层的整体转型和平滑演进……”可以说,中国电信的固网转型工程直接推动了我国通信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是我国国家信息网络基础架构全面升级的一次大规模成功实践,这些成就不是目前的21世纪网络所能够相比的。在固定移动融合(FMC)方面,英国电信走得比较早,由DECT开始,继而蓝牙,近来又转向Wi-Fi, 但都不是很成功,只有两万用户;中国电信的“我的e家”可以说也是对“融合”的初步尝试,但目前已经拥有了300多万用户。

  “实际上,两个运营商的转型思路、目标和具体技术选择很类似,尽管我们实际走得比他们远,但是他们的总体规划做得好,善于包装、喜欢宣传,看得远,名声也大。”韦乐平认为,英国电信的21CN网举世瞩目,成为全球电信业发展的风向标,是因为它是一个总投资180亿英磅的巨大工程。中国电信实际上也在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转型的目标也很清楚,但中国电信没有把所有的步骤串在一起,包装成一个大概念。

  “中国企业没有这种文化,这一点是我们要向国外企业学习的。但是大家的基本方向是相同的,都是要实现全IP的概念。在电路交换向IP网转型的道路上,我们走得更快。”

  采访手记:我们缺少像他这样的专家

  作为拥有世界第一大固话网络的中国电信集团总工程师,韦乐平无疑是一位战略型总体专家,看得远,看得深。不过,他不仅是那些致力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专家,

  而且也是一位解决问题的实际专家。

  传统电信企业如今已经到了不转型不行的关键时刻。可是面对层出不穷、不断变化的电信技术,究竟该往哪个方向转?如何转?这是一个没有前人经验可以借鉴的问题。

  采访中,韦乐平不断重复的一句话是“一步一个脚印”,这几乎快成了他的口头禅。

  从2001年开始,中国电信就着手进行固网转型。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仅要处理现有数千亿元沉淀资产的挖潜改造,而且要实现向NGN的演进。6年来,中国电信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着它浩大的固网转型工程,联合华为和中兴,完成了三件大事:在全世界率先实现大规模的固网迁移,从传统的TDM转向IP网,成功解决了全网6000多台电路交换机寿命即将到期、数千万线交换机面临退网的难题;进行固网智能化改造,实现两亿多用户数据的集中管理,解决了在固网上难以拓展新业务的世界性难题,以及多年未能解决的市话详单、移机不改号等难题;提出了双网差异化运行的思路以及采用IP/MPLS混合承载技术建设一个新的高质量融合网络CN2的思想,成功构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单域骨干互联网CN2,865台路由器协同作战,史无前例,将帮助运营商摆脱“数据流量带宽倍增,数据业务收入低迷”的怪圈。

  “大家总是喜欢盯着那些特别新的技术,总是在想那些远的,而我们就是脚踏实地地去做。”在韦乐平身上,你很容易可以看到典型工科学者那种坦诚、稳健、执着的风范。作为一名技术专家,他对各种各样的新技术具有浓厚的兴趣。不过,他不会轻易用自己的经验、好恶去对任何技术进行判断、取舍。“有些公司做事是从上往下,我们是从下往上,Bottom up。先做基础的研究工作,测试、评估、试验……这样一层一层往上去做,最后再由领导来决策是否大规模应用。”

  “一步一个脚印”,看起来比较低调、波澜不惊,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我国固网转型困难重重、争论多多的今天,我们是否太缺少像韦乐平这样实干的专家了?

TOP